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网上配资网站
为了毕业,需要亲身去一趟地狱救导师,换做是你,你愿意吗?
这不是地狱笑话,而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匡灵秀(R. F. Kuang)在她的新作《地狱考》中,为主人公爱丽丝·罗设置的难题。
1996年出生于广州的匡灵秀,4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得克萨斯,她的创作生涯始于剑桥时期。2023年,她以一本《巴别塔》(Babel)横扫世界科幻文坛,连续斩获星云奖、轨迹奖、英国国家图书奖、阿尔菲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。故事中以“翻译魔法”为核心的黑暗学院设定,被誉为是“工业革命时代的《哈利·波特》”。正因如此,《地狱考》(英文原名katabasis)的出版被广泛关注,姜昊骞翻译、陈阳校译的中文版在9月10日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,实现了科幻文学圈罕见的全球同步首发。
《地狱考》[美]匡灵秀 著 姜昊骞 译 陈阳 译校 中信出版集团
展开剩余74%《巴别塔》之后,再探魔法学院的禁区
《地狱考》是匡灵秀继《巴别塔》之后,又一部探索“魔法学院”禁区的作品。这一次,她把舞台从母校牛津搬到了另一所母校剑桥——更准确地说,是以剑桥为模版的“地狱”里。随着爱丽丝在地狱中的探索之旅层层深入,那曾被无数人深深仰望的“象牙塔”中肮脏丑陋的一面,如一幅地狱绘卷般逐渐呈现于她的面前。
在《地狱考》里,匡灵秀将矛头对准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:性别歧视、学术剽窃、劳动压榨、精神操控等议题。正如她在一次访谈中所提及的:“katabasis是一个描述英雄下到冥界的词,你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,我的角色确实去了地狱。但你也可以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,故事中的英雄处于一个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,他们处在最糟糕的时刻,对自己感到厌恶,看不到前进的理由。”
《地狱考》核心人物由剑桥博士生爱丽丝和她的导师,剑桥大学分析魔法系主任、举世闻名的魔法学者雅各布·格兰姆斯教授,爱丽丝的同门、天才魔法师彼得·默多克构成。
而《地狱考》中一切魔法的核心原理,则是“悖论魔法”里的真与假悖论。所谓“悖论”,来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根:para和doxa,前者指“违背、相反”,后者指“信念”。合起来,就是“违背信念”的意思。那些颠覆我们信念的东西,往往就是一个能推出相互矛盾、又能各自自圆其说的结论的命题。
当信念出现了漏洞。悖论发生了。魔法发生了。将悖论设定为魔法的源泉——这与《巴别塔》中“语言魔法”的路径一脉相承。
匡灵秀
跨文明对话,实现真正的成长与重塑
《地狱考》也延续了匡灵秀一贯的跨文明对话的设定风格。她设置的“地狱八殿”,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庞蒂乌斯所提出的“八大恶行”。
匡灵秀将每一种罪恶都与象牙塔中的种种劣迹做了呼应。比如,傲慢殿长得像个图书馆,被囚禁于此的那些傲慢灵魂需要以“善的定义”为题写出论文、通过答辩,否则就会遭遇“铜化”的刑罚,变成一具雕像。纵欲殿像个学生活动中心,关押着那些沉溺于低级趣味的灵魂。贪婪殿则是一片荒漠,里面的灵魂在石桥上不断推搡、争执,企图将对方推下深渊,重复着生前的自私与争夺。失去了肉身的伪装之后,灵魂的本性在地狱暴露无遗。
作为华裔作家,匡灵秀也在书中安排了许多中国文化中独有的角色形象。比如“织女”。本书中,织女向爱丽丝和彼得提出了一个测试,让他们在红苹果(代表同行)和绿苹果(代表独行)中做出选择。如果两人都选红苹果,织女会为他们织造星桥,帮助他们前往想去的地方;如果都选绿苹果,两人都会被丢进忘川;若选择不同,选独行的人可安全使用星桥,而另一个人则会遭遇悲惨命运。这使得爱丽丝和彼得陷入困境,他们不确定对方的选择,内心充满纠结和猜忌。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论中的“囚徒困境”:爱丽丝因怀疑彼得想用她的灵魂交换格兰姆斯的灵魂,对彼得产生了不信任,在选择时犹豫不决。而彼得则希望两人能假装相爱,共同选择红苹果通过测试。
正是这些既有跨文化元素、又蕴含了深刻哲学思辨的“关卡”,构成了“地狱考”之“考”。主角们时常如匡灵秀所说,“陷入毫无希望的境地”,却又峰回路转,绝处逢生。迈进一殿又一殿,闯过一关又一关,靠的绝不是一两个小巧思,而是真正的成长与重塑。越是魂魄满殿的地狱,越能鉴照人性的良莠。
无论如何,身处高塔之中,你都要有选择的自由。
(图片由出版社提供)网上配资网站
发布于:浙江省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